消除艾滋歧视将是艰巨而复杂的过程

改变偏见最重要的途径是歧视者与被歧视者多接触,增进了解,这样就能改变歧视者的偏见,进而消除歧视。不过这种接触还必须满足六个条件:接触是双方地位均等、拥有共同目标、相互依赖,接触中要进行非正式的个体间接触,双方都要与多人接触,以及双方都遵循平等的社会规范。学校为了让因艾滋病致孤儿童得到其他同学的接纳,可以在班上组织几次竞赛,每次竞赛同学分为几组,每组都有几个艾滋病致孤儿童参与。各组都需完成一项共同的任务,这个任务经过巧妙分解使得只有全体组员一齐努力才能完成,为的是在团队合作中增进了解,打破“我们”和“他们”的界限,以消除偏见。除了这种系统的接触方法外,在主流媒体中应更多地报道和展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反映他们与非感染者平等相处的场景和活动,这些也是防止人们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妖魔化”的有效手段。

我国的艾滋病防治中已运用了某些方式,比如说邀请抗艾形象大使、组织大学生志愿者等都有助于宣传艾滋病知识,同样上述这些方法也可以用来进行反歧视宣传。另外,心理学研究表明,单靠主讲的权威和魅力造成的态度影响是“外围”的,持久性较差。靠宣传内容而造成的态度改变是内在的,也比较持久,但局限是需要听众的专注和投入;而对艾滋病的排斥心理使许多人难以耐心地理解和接受比较复杂的观点。所以,必须创造性地、灵活地运用多种手段才可能得到好的效果。理想的情况是“一段简短、优美、通俗、具有说服力、动情的公益广告或宣传从一个权威而有魅力的人口中说出”!当这样高质量的宣传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更多人的态度就有可能转变。

为了改变某个人对艾滋病的歧视态度,可以设法让他去进行公开的反艾滋病相关歧视宣传,而又设法不给他足够的外部激励或惩罚。他原本明明是有歧视态度的,但却不得不讲为什么不歧视,这就给他造成了认知失调。因为人总要为自己的行为寻找适当的理由,而他找不到足够的外部理由(例如不讲就没有奖金,或讲了就有机会得到提拔),只好自己试图说服自己,“歧视确实是不对的”。正好演讲需要找大量资料并做认真思考,所以他很有可能真的认识到以前的态度是不正确的,结果在解决自己认知失调的同时也纠正了以前的歧视态度。注意,如果反态度辩护的设计中一旦有了足够的外部理由,说服就会失效。

需要指出的是,上面这些方法既不是心理战术的全部,也不是灵丹妙药,而是有着严格的使用条件,并需要精心设计和小心实施。更多的“攻心之策”还有待人们去发现和创造。纵观我国艾滋病相关歧视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我们不得不承认,艾滋病相关歧视的消除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过程,可能要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逐步根除。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吧!

推荐阅读:

雅培4代窗口期多久 两周阴能排除吗

艾滋病什么症状最明显 很多人都在问

传染了艾滋病多久有反应 有哪些症状

关键词:歧视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